查看原文
其他

双一流丨坚持立德树人、深耕内涵发展,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吕建 / 南京大学校长

近期,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指导思想,并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四个方面给出了精准的指导意见。



肩负为党和国家培育一流人才的历史使命,南京大学植根深厚历史与价值基因,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坚持立德树人、深耕内涵发展,着力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1

理念传承+模式创新

构筑一流人才培养“四梁八柱”



一流的人才培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既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与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积累形成了优良的育人传统。传承并发展学校在不同办学阶段中形成的“教学做三合一”、“三元结构”及“三个融为一体”教育思想,学校于本世纪初凝练“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中心环节,以“问题导向,兴趣驱动,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为育人宗旨,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在育人理念及目标指引下,学校构建了以学生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曾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在此基础上,学校陆续推进实施从招生到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创新以全过程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以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构建风格一致、有机融合、模式咬合的一体化育人系统。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学校制订“立德树人计划”,将进一步整合课内外、本硕博育人体系,形成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主体框架,构筑支撑一流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02

价值引导+知识传授

擦亮一流人才培养鲜明底色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思想的主渠道,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推动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南京大学通过完善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及评价标准,确立和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素,推动课堂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变,既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

  

学校致力于从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着手,在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中教育引领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功底,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价值追求;在专业课程中教育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专业学习,推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在实践教学中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校坚持价值引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创新创业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03

学科+专业+课程

夯实一流人才培养优质内涵



学科是一流大学的“细胞”,是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综合平台;专业是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课程、教材、实践等各项工作的载体和依托,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集中优质资源,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重要支撑,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主要载体,以优质课程建设为核心要素,将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有机结合,形成“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效应,才能不断夯实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学校注重将学科建设成果及资源反哺人才培养,转化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势与特色,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推进“扬优、支重、扶新、去莠”的课程建设理念:也即褒扬优秀教学内容及方法、支持重点基础课程、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淘汰连续差评课程。同时,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供给侧改革,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学校以优质课程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抓手,“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十百千”本科优质课程,以及一批硕士研究生品牌课程。结合课程建设,学校还将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将一流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加强审查、遴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面向新常态,坚持内涵提升,推动教材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建立激励保障及质量监控机制,立体化建设优质教材。


04

机制保障+文化营造

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三全”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应该成为使人心静下来的地方,成为消解躁气的文化空间。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双一流”高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中国特色、与学校底蕴结合起来,大力破解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深层次难题,不断优化、完善育人环境,探索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生态。

  

南京大学从机制保障与文化营造两方面切入。一方面,学校初步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育人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者,还要成为思想上的引路人;努力建设“邀、聘、提、扬、止”教师教学动力机制,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大力推动“导、培、评、联、服”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提高学业“含金量”;构建管理联动机制,引导全体教师、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管理者都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实现全员育人。

  

另一方面,学校扎根本土、立足国际,帮助学生传承传统、对话世界、融入社会,全方位、全过程以文化人。进一步实施“悦读经典计划”,以古今中外经典文本及“悦读”课程体系为载体,推动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精髓和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读思行相结合的校园阅读与学习文化。全面推进“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对话与合作,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未来国际竞争力。开展“第二课堂学生能力提升计划”,推动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真正成长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国际发展的引领者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通过学习《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总结南京大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根本标准的认识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实践维度不断扩大;在进一步的“双一流”建设与实践中,我们将按照立德树人是纲,纲举目张的思路来统领一流大学建设;具体而言,按照“立党的领导统全面发展,立方向自信创一流模式,立初心使命推内涵发展,立理想信念促凝心铸魂,立交叉特色攀学科高峰,立科研转型凸支撑作用,立师德师风建一流队伍,立以德为先置成长基因,立育人体系促全面发展,立服务需求展家国情怀,立开放合作聚八方资源,立改革开放建内生动力,立统筹协调促标杆形成”总体思路来形成一流大学建设的立德树人大格局,努力将南京大学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图片来自 凤凰网.大风号.南京大学


—完—


【推荐阅读】


政策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政策解读丨就《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双一流丨融合创新,推动学科水平上新台阶(复旦大学)


要闻 |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公布


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就“双一流”建设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观点丨“双一流”建设高校财政收入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我们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

官方微信号 : yixuejzw

投稿:yxzyxw@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